中文 / English

见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十二年变革

见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十二年变革——专访中兴通讯知识产权总监王海波

  兴趣、专业与职业规划的完美契合

  提起王海波,很多人会把“中兴通讯”与他个人的名字自然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苦历程中,王海波就一直对中美知识产权的历次谈判及交锋很感兴趣并持续跟踪了解。2000年,王海波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出于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及对这个新兴行业的期待,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中兴通讯。他说“当时,中兴通讯在通讯行业的成就及知识产权方面的远见和重视,让我感到自己的兴趣、专业和职业规划可以在那里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就这样他走进了中兴通讯法务部,并就此开始了十二年的知识产权职业生涯。

  知识产权部门的发展演变

  王海波说,在中兴通讯工作的十二年间,随着公司所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的变化及发展策略的调整,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和业务重点也相应经历了若干次的变革。他个人的工作职责从早期的专利申请版权登记等基础性业务,逐步过渡到以管理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推进工作,如今除了整体的知识产权管理外,知识产权诉讼、许可谈判和资产管理等已经成为他的工作重心。

  2000年王海波进入中兴通讯法务部知识产权科。那时他作为一个普通员工,和团队其他同事一起,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增加专利申请,人员考核的主要指标就是专利挖掘的数量。他们需要不断与研发人员沟通共同“催生”新的专利。

  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在真实的交锋中孕育。王海波告诉我们,初期的专利申请缺少整体布局意识,而国外主要同行把握了这个时机趁虚而入,要求中兴通讯支付一系列专利许可费。于是,从2002年王海波开始负责知识产权科室业务开始,就开始关注布局问题,并在2004年正式提出“专利布局”的概念。这一时期的中兴通讯默默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产权资产,而这一切并未引起国际巨头的高度关注。

  2007年,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资产已经大大增加,专利资产取得所付出的高昂成本使得专利管理势在必行。这时“专利经营”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兴开始提倡全流程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涉及从研发到专利价值应用的整个过程。据王海波介绍,此时的知识产权团队已经从原先的十几人增加到超过百人。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电子通信巨头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又通过专利诉讼直接传递到了类似中兴通讯这类国际市场的新进者身上。“在此之前,中兴知识产权的着力点主要在中国,之后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对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了调整,开始注重整体布局向国外的延伸,从中国市场逐步扩展到覆盖全球市场。

  王海波告诉我们,目前中兴通讯知识产权部主要根据业务及区域进行组织架构设置,大概分为业务科、许可科、运营科、规划科、综合科,及欧美分部。公司知识产权专职人员规模在150人左右,分别承担专利知识产权申请、管理、知识产权风险管控、知识产权许可运营、知识产权商务竞争等工作,部门体系和职能更加完善。在各个研发部门中都有专利工程师负责推进专利技术的发现与申报。除了专利工程师,在法务部之中有一个角色叫做知识产权经理,他们既有通讯技术的专业背景,又熟悉知识产权法律,分布于一线部门的各个角落,其职责就是挖掘创新成果,评审其价值,并根据公司的经营战略和专利布局申请专利,最终构建公司的知识产权资产。目前每位知识产权经理人每年要提交上百件专利,而需要完成的评审则达到数百件。

  构建庞大的知识产权资产

  2012年3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2011年全球《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比2010年增长了10.7%,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中国申请量增加了33.4%,增速最高,并且与日本和美国占总增量的82%。其中,中兴通讯2011年提交了2826件申请,超过松下电器成为2011年排名第一的PCT专利申请人。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专利申请和专利布局之后,中兴迄今为止在全球拥有专利的数量已经超过了4.8万件,国内专利申请3.6万件,国际专利申请1.1万多件;全球专利累计授权达1.4万件。

  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的结果让不少人感到意外--汤森路透评选出“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百强”,共47家美国企业、32家亚洲企业和21家欧洲企业上榜。报告称虽然中国专利申请数量领先全球,但由于专利质量及影响力不足,中国公司无一上榜。当记者问及王海波对此创新力评价及排行有何看法时,他的回答很从容,“基于不同的标准评价,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当然,这样的评价和报道可能存在片面性。我们会按照自己的策略推进全球的知识产权布局”

  王海波坚定地认为,中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自主创新积累和知识产权资产积淀,不断推陈出新,全球范围由中国设计制造的高科技产品比比皆是。无论从创新成果,还是专利申请数量、质量上看,我们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在持续发展,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创设标准来进行“企业创新力评价”确有必要,但在具体的评价因素方面是否足够合理,值得进一步考证。

  面对成本压力的解决之道

  2011年中兴通讯在专利申请和维持上的成本投入达几亿元,相当于国内一个中大型企业的全部收入,而中兴在专利申请上的预算和投入每年都呈两位数增长。

  王海波认为,专利申请和维持成本是任何一家高科技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面对知识产权成本的压力,中兴通讯采取了多种措施缓解,一方面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运营机制,通过知识产权的许可和转让,为公司赢得利润,这也是降低成本、获取收益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积极进行专利精细化管理,通过专利资产整合及放弃等手段,控制专利维持成本。他还说,在申请和布局阶段就高度关注质量,从根源上保证专利质量,是控制成本、提高知识产权资产价值的根本之道。

  王海波说,中兴通讯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与市场经营相匹配的专利全流程质量管控机制,将市场规划、产品研发、市场竞争与专利布局、专利申请/答复、专利资产梳理及管理、专利放弃及运营、竞争结合起来,以系统化、全局化进行质量监控。在申请过程中,通过申请撰写要求、答复质量监控机制及内外部审计机制,对专利撰写、答复等质量进行监督和核查,并根据结果进行改进优化,进而提升专利质量。

  同时,中兴还创设了高质量专利评价机制,对已经完成申请的自身专利进行价值评估,并定期对其他公司的专利质量进行评析,为后续的专利申请提供参考和借鉴。

  据王海波介绍,目前中兴正在拟定新版员工知识产权激励办法,在现行法律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大了对员工智力成果的奖励,尤其是对高质量的专利(实用于知识产权诉讼对抗、运营及竞争等)、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商标设计和版权给予重奖,以形成务实的知识产权产出--运用--奖励机制。

  国际谈判桌上的心态悄然转变

  王海波告诉我们,近十几年里,专利竞争在通信领域的确越演越烈,在企业市场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中兴通讯工作期间,经过了公司全部重要的诉讼及谈判,包括和目前通信行业、跨域行业的几近所有的巨头公司以及Interdigital等国外主要的专利池组织、运营公司等数十起谈判。在此期间,中兴通讯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者,逐渐掌握了谈判和诉讼的主动权。他说这些改变源自中兴通讯十几年的自主创新,专利总量一度突破四万件大关,PCT申请在2011年达到了全球第一,只有这样的知识产权实力及风险管理实力,才能支撑我们在面对海外通信巨头和NPE(非专利实体)知识产权压力时,能够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据报道,2011年4月爱立信在德国、英国和意大利分别起诉中兴通讯侵犯其数项专利权,中兴通讯当即决定在中国提出反诉。2012年2月双方握手言和,同意相互撤销针对对方的所有专利侵权诉讼,并签署了全球范围内的专利交叉许可。中兴自身知识产权的实力积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兴谈判的话语权。在专利诉讼领域,这其实是国内通信企业反诉知名跨国企业并且以双方握手言为结局的第一案。在此之前,中国企业总是不断处于被告身份疲于应诉。

  CHINA IP: 中兴在过去几年中有哪些比较成功的专利布局?下一步会在哪些新的技术领域上重点展开布局?

  王海波向我们介绍到,过去几年,中兴通讯致力于通讯行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布局,其中在LTE、CDMA、CMMB、GOTA、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上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专利布局,产生了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技术领先的基本专利、核心专利以及应用类专利。目前中兴专利申请的重点,一方面要注重技术本身的主流性,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把握新技术。下一步公司会集中力量在LTE、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领域上继续重点开展布局。

  据他介绍,目前中兴通讯国际专利申请累计达到1.1万件,LTE/3G、云计算及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领域占比超过60%。重点分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及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其中,LTE基本专利数量已经占全球通信厂商的7%,这个比重仍然在提升过程中。

  关于知识产权经理人的未来发展

  王海波认为优秀的知识产权经理人,至少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除了必须拥有扎实的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能力,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开阔的商业视野和的思维,还需要将公司经营与知识产权管理、竞争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经理人的价值所在。

  他认为,中国的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要想掌握话语权需要做到三件事:一是定好位,任何一位知识产权经理人首先要面临的选择就是其自身在企业中的组织定位,这决定了企业内部最初的话语权;二是要授好权,企业内部组织及管理体系复杂,要想获得话语权,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包括知识产权业务职权规定、管理授权等,固化自身的职权范围,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产权及相关业务、决策中的话语权;三是要做好事,知识产权的业务推动、风险规避及竞争、收益成效,这些知识产权工作成果体现了知识产权经理人的价值所在,也是更多话语权获得的基础。

  对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的未来满怀信心

  王海波坚信,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的职业前景是充满希望的。

  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并将知识产权作为国家战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给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的职业发展从根本上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政策环境;从国际市场环境来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竞争已然成为商战的重要手段,无论国内企业抑或海外企业,或面临虎视眈眈的专利“大棒”,或面临企业间错综复杂的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竞争,这些都为知识产权经理人的发展创造了无限机遇与可能。

  王海波认为,“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必然会推动知识产权行业快速、健康发展,伴随着行业的成熟,也会催生更为系统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产业链,从而为知识产权经理人的职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及方向。”

  他还提及了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必将面临包括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变化、海外知识产权经理人竞争、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职业规范建设等影响,这些影响或正面或负面,这些都将构成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后记

  当记者问王海波是否有自己钦佩的人时,他提到了史蒂夫·乔布斯,他说“乔布斯曾经几度辉煌,几度危机,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改变世界的理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坚定不移的将科技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完成了从改革到变革的飞跃,这种精神境界,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微站
     版权所有:北京海瑞迅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